八秩弦歌忆西迁,两所联大传薪火

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微风拂过镌刻着“刚毅坚卓”校训的灰白石碑,与暖黄色外墙、朱红色窗框的西南联大博物馆相映成趣。

跨越时空,博物馆不仅诉说着西南联大的传奇,更与北方山河间的另一处记忆遥相呼应——那便是同期诞生的西北联大。

80年前,中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史为镜,彼时的中国,国土大片沦陷,百姓流离失所,教育火种却未因动荡熄灭。

随着硝烟弥漫,为保文脉不绝,中国多所高等教育学府南下西迁。在抗战烽火中形成的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南北呼应,共同构筑起抗日救国的教育战线。

联大的故事始于1937年的风雨同舟。如今,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弦歌不辍,仍以各自的方式,将那段峥嵘岁月里的坚守与传承,化作照亮当下的精神薪火,生生不息。

万里迁校护文脉

时针拨回至八十余载前,时局骤紧,烽烟直逼腹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极其残暴、野蛮的行径,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山河破碎,国将不国。

为保存中华文化教育命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研究院西迁西安,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不久,宁沪失守,武汉震动,长沙危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抵昆,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西安临时大学则南迁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如今,从西安乘坐高铁,抵达秦巴盆地汉中,只需要一个小时;但在抗战烽火笼罩着的1938年,1700余名西安临大师生,过渭河、翻秦岭,用时一个多月才走完这段路程。

从渭河之畔的艰难跋涉,到滇池之滨的文物留存,高校西迁的峥嵘岁月仍在不同坐标上呼应——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展柜里,泛黄的日记与磨损的油灯静静陈列,悄然唤醒参观者那段风霜记忆。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分三路入滇。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经香港乘船抵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铁路至昆明;一路乘车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今友谊关)抵越南河内,再由滇越铁路到蒙自、昆明;一路由200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跨湘黔滇三省,历时68天,行程1671公里,抵达昆明,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

“湘黔滇旅行团”采取军事化管理,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特派黄师岳中将担任团长。黄子坚、李继侗、曾昭抡、袁复礼、闻一多、李嘉言、王钟山、郭海峰、吴征镒、许维遹、毛应斗11名教师组成辅导团。

徒步行军伊始,采用标准的军队行军方式,两路纵队沿道路两侧齐头并进。此行,除去途中休息、天气阻滞及以舟车代步外,实际步行40天。

这段行军岁月,恰好被闻一多写给父母的信件生动记录——1938年3月6日,狂风暴雨不止,旅行团在风雨中步行20里到沅陵县、住宿辰阳驿后,他在给父母的信中,道出了“湘黔滇旅行团”行路的不易:至途中饮食起居,尤多此生从未尝过之滋味,每日六时起床(实则无床可起),时天未甚亮,草草盥漱,即进早餐,在不能下咽之状况下必须吞干饭两碗,因在晚七时晚餐时间前,终日无饭吃,仅中途约正午前后打尖一次而已。所谓打尖者,行军者在中途作大休息,用干粮、饮水是也。至投宿经验,尤为别致,六日来惟今日至沅陵有旅馆可住,前五日皆在农舍地上铺稻草过宿,往往与鸡鸭犬豕同堂而卧。

一路上,闻一多被祖国壮丽的河山所震撼,沿途创作了不少速写。经过湘西时,他不顾旅途劳顿,一到宿营地就带着几名年轻学生走家串户,采风问俗。在破旧的村舍里,留下他与乡亲们促膝长谈的身影。

在这里,闻一多不仅调查了苗族的语言、民俗、民谣、神话,也了解了湘西百姓的生活。原本物产丰饶的湘西,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土匪肆意横行,百姓困苦不堪。湘西老百姓终年靠粗米、苞谷、野菜、盐水度日,但即使这样艰难,热情淳朴的当地百姓还要千方百计地切一盘姜丝,或煮一碗豌豆来款待旅行团的师生们。这些衣衫褴褛却心地善良的老百姓,让闻一多终生难忘。

旅行团所到之处,当地人民都尽可能地提供支持和帮助。贵州玉屏的民众把房屋腾让出来、打扫干净,欢迎旅行团师生入住;云南平彝(今云南省富源县)专门派保安队到贵州、云南交界的亦资孔(今贵州省盘州市境内)迎接师生们;云南沾益的地保挨家叮嘱当地的商店不要哄抬物价;云南马龙早早地准备好住宿地点,等待旅行团的到来。

旅行团一路上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庆祝台儿庄大捷,师生们在贵州安南(今贵州省晴隆县)举行了游行大会,人们敬佩这些肩负保存民族文化命脉使命的远方来客,也深深被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徒步前行的毅力所感动。

“一路上,师生们穿山越岭,少则每天十多公里,多则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每天晚上的必修课是‘挑脚泡’。”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副馆长李娅说,师生们一路上游览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经受了身体上、意志上前所未有的考验,最终于1938年4月28日抵达昆明。

西迁的颠沛流离,深深触动当代学子。“循着联大学子的脚步走来,铮铮足迹,穿越烽火硝烟,承载着他们求学的希望。”云南师范大学学生杨定杰说,他和同伴参与了“重走联大路 续写强国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昆明前往蒙自,用脚步丈量联大精神。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一南一北交相辉映,共同擎起“文化抗战”的大旗,为中华民族保留了高等教育火种,以血性之姿,践行着为爱国而教、为救国而学的神圣使命。

弦歌不辍育英才

西迁传薪火,联大旧址显育人初心。

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古路坝村,西北工学院旧址内,历经岁月却依旧规整的校舍遗迹静静矗立——恍惚间,仿佛能看见当年西北联大师生在简陋条件下钻研工程、为国“铸剑”的身影。

“站在师昌绪先生亲笔题写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纪念碑前,凝神聆听历史的回响,那份于国难中坚守书桌的执着,深深叩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扉。”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博士生鱼怡澜的感慨,正是这段西迁育人史留给当下的深刻共鸣。

虽然远离前线,但作为川陕咽喉的汉中依旧是日军轰炸的重点城市。基于此,1938年5月,在陕西城固正式开学的西北联大“化整为零”,将各学院分置于汉中域内三个县的六处教学点,文、理、工、农、医、师范各科齐备,虽说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但终于为学生觅得一张安静的书桌。

草舍茅棚,孜孜研读。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已故的师昌绪院士谈起在古路坝,透过屋顶缝隙看到星月高悬,而自己仍在为通过考试熬灯苦读时,眼中泛起了泪光。

艰苦的条件更激发了学子报国的决心。彼时的汉中,西北联大师生积极在当地开展科研工作,既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知识,更加深了对中国西部的实际认知,为日后立志于服务西部各领域建设奠定了基础——

考古委员会在城固的张骞墓中挖掘出汉代遗物和博望封泥,证实墓主人乃张骞无误,为张骞墓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供了关键性佐证;

国文系黎锦熙总纂完成多部陕西地方志,其中为编写《城固县志》而撰写的《方志今议》,提出了新修方志的体例、原则与方法,成为国内编修志书的重要理论参考;

水利工程系师生对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汉中五门堰开展测绘与扩充规划,为进一步利用和提高灌溉效益提供依据,如今仍在当地的农业灌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汉中三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地质组师生在秦岭南麓到巴山北坡开展地质勘查,完成近现代开秦巴山区地理研究先河的《汉中地质志》,为汉中地区留下了宝贵的地质资料,成为后续地质研究的重要参考;

…………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西北联大所涉10所高校走出两院院士195位。仅从工学院所在的古路坝就走出15位院士,近百位文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完成了70余项有重大影响的人文与科技成就。

“西北联大整体植入了广袤的西北大地,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北高等教育‘小而散’的贫弱格局。”西北联大联盟秘书长、西北大学西北联大与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姚远说,抗战结束后,北平大学虽有部分师生回到平津,但其主体和建制仍在陕甘,为西北地区留下了一个文、理、工、农、医、综合、师范学科大致齐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同历漫天烽火时,西南亦苦续弦歌。

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西南联大办学经费十分匮乏,办学条件极为简陋。迁滇之初,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完全靠租借房舍艰难维持办学。1939年新校舍竣工,教室为土坯墙、铁皮顶,宿舍为土坯墙、茅草顶。瓦顶建筑只有图书馆和食堂。教学和实验器材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图书资料也严重不足。

教室冬不保暖、夏不纳凉,但是学生们不怕冷也不怕热,他们怕的是下大雨,一下大雨,雨滴落在铁皮顶上,叮咚作响,学生们就无法听清教授讲课。

有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正在上课,雨势渐起,学生们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声音,大雨滂沱,无奈之下陈岱孙干脆提笔在黑板上写下“停课赏雨”,随后正襟危坐,甘之如饴。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讲解员王馨说,虽然如今我们把这件事当做逸闻趣事来谈,但在当年,联大人正是用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应对时局的艰难。

1938年至1944年,日军战机频繁空袭昆明,西南联大校舍也多次遭遇轰炸,“跑警报”一度成为师生们的家常便饭,联大教授不得不疏散到昆明周边的郊区居住。

艰苦的环境,并未阻止联大师生治学研究。他们化笔成缨,著书立说,如钱穆著《国史大纲》、冯友兰著《贞元六书》等,华罗庚在此期间发表20多篇论文,完成《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这两部数学史上的经典专著;战时课程贴合报国导向,庄前鼎开设《兵工学》、王明之开设《军用桥梁》等,以期实现学术报国。

结茅立舍,弦歌不辍。8000多名西南联大学生中,先后走出175名院士,其中有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00多位人文社会科学大师,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绝徼移栽桢干质。”西南联大通过创办多所补习学校等探索,极大地推动了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联大师生走出书斋,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投身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为云岭大地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南联大在云南播下教育火种。复员北返之际,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设置办学。1946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正式成立。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在昆遗脉,云南师范大学秉承“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大力传承弘扬联大精神,成就了“红土高原上教师摇篮”的美誉。

薪火不熄,其功可赞。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说,西南联大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坚持为国育才,鼎力治学研究,服务抗战救国,引领风气之先,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薪火赓续启新程

联大的精神文脉,在新时代薪火赓续、接续延绵。

如今,云南师范大学继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校训,沿用西南联大校歌,开创了“六个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每年对新进教师和学生教唱《西南联大校歌》;参观一次西南联大博物馆和“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观看一部西南联大纪录片;聆听一场西南联大主题讲座;通读一部西南联大书籍;在重要纪念日在旧址开展一次现场教学。

在学校组织下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后,云南师范大学2025级新生高瑞鑫对校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长学姐在艰苦环境中仍秉持‘刚毅坚卓’,潜心科研甚至投笔从戎,启迪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都要把读书与爱国紧紧相连。”

云南师范大学还在校园活动中打造文化品牌。创办“西南联大讲坛”,大力实施西南联大物证抢救保护计划、西南联大口述史、西南联大文库等;打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舞台广播剧《闻一多》等多部原创文艺作品,以生动多样的形式讲述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故事。

联大旧址内,矗立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上镌刻着834名从军学生名录。

“当我讲解完纪念碑,一位联大校友家属仔细地看碑上的每一个名字,最终找到了自己外公的名字,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讲解员王齐说,“那一刻特别触动我,我不是简单的史料的复述者,而是架起了观众与历史的桥梁。”

1964级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校友陆根兴,特意约上老同学前来参观西南联大旧址。“战时舍生取义是英勇,和平时期恪尽职守何尝不是一种坚守?”陆根兴在参观后动情地说,“我以八旬之身,站在西南联大旧址前,真的很感慨,我的前辈们用鲜血书写了生命的价值,而我们作为后辈,一定要用一生的奋斗来延续这种价值。”

西南联大的精神力量,不仅让参观者心生共鸣,更在新的办学探索中得以延续。

2022年6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经批复在西南联大旧址内应运而生,由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携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建,汇聚6所学校的394名优秀导师,开设23个博士专业、17个硕士专业,研究生2280人,成为传承西南联大精神的高地。

“这是一所没有‘大门’的大学。”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综合部负责人常志伟说,在这里,学生们能共享多所高校的资源,接受双导师指导,更有机会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交流学习。

经过建设,如今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已初步建立以部属高校领办相关学科为引领,博导队伍为根基,招生计划为保障,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核心,集中统一培养、赴合作高校交流学习、传承西南联大历史文化、举办系列学术讲坛为特色举措的实体化运行模式。

在陕西,西北联大亦以历史守护与文化传承延续着联大文脉。

汉中市城固县的三处西北联合大学旧址被列入第八批盛京棋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对各自校内老专家、老干部及其后辈进行访谈,定期举办交流研讨活动,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22年,西北大学在建校120周年之际,组织师生“重走南迁路”,在陕西城固办学旧址复立了《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纪念碑,在校园里设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影壁等校园文化景观。通过这些方式,增强广大师生对西北联大的了解和认同,赓续文化,传承薪火。

2017年11月,由西北联大的后继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组成的西北联合大学联盟正式成立,旨在传承西北联大精神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联盟成立以来,在学术研究、校际合作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作为西北联大联盟秘书处挂靠单位,西北大学已陆续推出《国黉播迁:西北联大通史》《西序弦歌:西北联大简史》《融汇西东:西北联大教育思想》《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档案史料选编》等一批专著。

近期完成的《西北联大亲历者口述史》一书即将付梓。该书编著者、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伍小东说,书中选录了47篇回忆战时战后的校园故事,包括迁徙历程、日常生活、家国情怀以及师生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等内容,“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帮助更多人感受这段艰苦岁月中师生们的坚持与信仰”。

西北工业大学深挖校史资源,通过书籍、影视、话剧等艺术形式,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盛京棋牌首部校史电影《古路坝灯火》再现了抗战烽火中师生们教育救国的赤子情怀;以校友师昌绪院士为原型的话剧《寻找师昌绪》,入选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学校还编纂《古路坝——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圣地》等系列丛书,立体呈现学校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的发展历程。

如今,一口由当年古路坝教学点所用铜钟的复制品,安静地陈列在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里。但在参观者心中,西北联大抗战报国的回响久久不息。

“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始终共赴国难、情系乡土、文脉不断,为抗战文化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姚远说,作为西北联大办学精神的继承者,各家高校将进一步加大协同,充分挖掘西北联大背后的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文化内核,让西北联大的薪火绵延。

八秩光阴流转,这份浸润着烽烟与坚韧的西迁记忆从未褪色。凝结着家国情怀与治学初心的联大薪火,将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永续相传,以其光热赓续文脉、滋养后学。

原文链接:

http://mrdx.cn/content/20251121/Page01BC.htm

陕西省第七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开幕 赵一德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