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延安去!西北大学约500名青年学子赴延安研学
80多年前,在炮火连天的烽烟岁里,延安犹如北斗,导引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于此。
“到延安去!”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时过境迁,但奔赴从未停止。生逢锦绣盛世的新时代青年,依然对延安充满敬仰和向往,怀着赤诚之心来到延安,读“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近日,“西北大学青年学子延安行”研学团约500名学生到达延安。他们通过场馆参观、现场讲学、名篇诵读、歌曲联唱、专家报告等形式,沉浸式体悟延安热土上的故事、道理、精神、信仰。
出征仪式上,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蒋林郑重叮嘱同学们,延安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课堂,希望大家在研学中深刻感悟信仰伟力,深入体会为民初心,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而厚植精神底色、积蓄奋进力量。
在延安的第一课是专题教学,研学团在延安大学图书馆,聆听了主题为“弘扬延安精神,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报告。随后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透过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重温历史,感受具象化的延安精神。
在宝塔脚下,大家面对鲜艳党旗,庄严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让信仰穿越时空与革命前辈共振。又深情朗诵贺敬之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耳熟能详的诗句撞击心房,感染全场每个人。
位于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曾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居住地,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研学团在这里开展现场教学,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不朽名篇,深入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是谁、为了谁”的历史之问与价值命题,进一步体悟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
在中共七大会址前,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远军勉励同学们铭记峥嵘岁月,把延安精神镌刻进青春奋斗征程,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服务党和人民事业。
枣园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苍翠的树木掩映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领导同志的旧居。研学团在枣园革命旧址,以“枣园的灯光”为主题进行现场教学。在革命前辈塑像如炬目光地注视下,红帆大学生党员宣讲团宣讲了延安精神。师生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郝雨欣说:“延安之行让我触摸到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印记。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延安精神永不过时,它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当代青年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源泉,是融入我们血脉的信仰密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把‘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刻进成长坐标,让红色基因在实干中焕发新生。”
哲学学院研究生李文燕说:“站在延安的土地上,手抓一把黄土,心中激荡难平。‘青年学子延安行’活动把厚重的历史刻入了我的灵魂,我将把沉甸甸的收获融入日常的学习与工作,让延安精神的星火,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也努力去点亮他人。”
延安之行不长,延安精神的种子已经在青年学生的心灵进一步扎根发芽。
延安这本书记录着红色血脉、镌刻着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常读常新,每次都会给人以丰厚的滋养、深刻的启示。
西北大学将有更多青年学子在暑期社会实践、“大思政课”实践等项目支持下,有组织、分批次到延安接受精神洗礼。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通讯员 李世宽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