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棋牌

图片
媒体西大
首页 > 媒体西大 > 正文

西周制陶匠患多种“职业病”

时间:2025-05-07点击数:

1.M24 右侧第一跖骨跪踞面。 2.第4层中部个体T11-T12肋凹。 3.M12 左侧肱骨鹰嘴窝。 4.M12 右侧肩胛骨肩峰端。 5.M24 左侧髋臼窝。 (受访者供图)

■记者 张潇

“科技考古表明,西周制陶工匠患上多种‘职业病’。我们通过对丰京大原村西周制陶遗址出土人骨的观察和古病理学研究,认为大原村西周制陶遗址居民可能患有缺铁性贫血、上颌窦炎等多种疾病,可能与其陶工的身份有关。”5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付仲杨向记者介绍了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开展的联合科技考古研究发现的新成果。

出土人骨的死亡年龄都比较年轻

大原村制陶作坊遗址位于丰京遗址西南的大原村西南台地上,主体年代为西周晚期偏早阶段。这里的田野发掘自2017年始至2023年止,历时7年。经初步研究,其为西周时期的以烧制夹砂褐陶疙瘩鬲(一种炊器)为主的制陶遗址,出土了陶垫、陶拍、纺轮、陶坯等与制陶相关的遗物。

据介绍,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按照作坊性质可分为依附性作坊和独立性作坊,按照生产管理模式可分为王室管理作坊和家族管理作坊,按照生产组织方式可分为专业化作坊和非专业化作坊。丰京大原村西周制陶遗址内发现有竖式升焰窑和横式半倒焰窑两种类型的陶窑,应属于“专业化”的王室手工业和依附性手工业。

记者了解到,出土人骨的人类学研究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人类学副教授陈靓进行,共采集37例个体,可供鉴定的共30例。根据骨盆、牙齿等骨骼证据判断,30例人骨标本中可鉴定出性别的有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死亡年龄都比较年轻,多为中青年。

“20世纪初就有学者开展人类古病理学研究,但对出土人骨的病理学研究及健康状况分析与其生存环境及身份进行相关研究开展得很少。大原村制陶遗址出土人骨的古病理学研究就是一个多学科结合研究的具体实例。”付仲杨告诉记者,“该制陶遗址生产规模宏大,产品相对单一且专业化水平较高。对该作坊遗址出土人骨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有助于探讨该遗址人群的身份与职业等。”

遗址居民普遍贫血又营养不良

“大原村西周制陶遗址居民筛状眶罹患率较高,同时伴随有颅外多孔的现象,这两种疾病说明这些人很可能是缺铁性贫血,是人群卫生和健康条件差或营养缺乏的体现。” 陈靓表示。

陈靓同时指出,由于大原村制陶遗址居民骨关节炎以脊柱关节、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为好发部位,推测是由于繁重的制陶工作加大了关节压力。

研究中还发现大原村西周制陶遗址的居民中存在较高的肋骨骨膜炎和上颌窦炎罹患率,这两种疾病与呼吸道感染、牙齿根尖感染有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丰京遗址大原村西周制陶遗址作为手工业制陶作坊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的。

另外,由于在陶器生产中需要前臂、手腕、手和手指的繁重且重复性工作,导致大原村制陶遗址居民掌骨的骨嵴粗壮、异常弯曲,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制陶这种固定的手工业活动而产生的特殊骨性改变。

陈靓总结,不均衡的食物和恶劣的生活环境容易诱发营养不良与贫血。古代居民的生活环境和饮食条件都较差,相比于现代居民更容易患病。并且居住于制陶遗址的居民身份地位较低,工作强度高,生活和饮食条件不好,加上制陶作坊的卫生条件较差、粉尘较多,容易诱发营养不良和疾病。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5/07/content_268282.html

  • 移动校园

  • 西北大学微信

长安校区:西安市长安区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区学府大道1号   邮编:710127

太白校区: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邮编:710069

桃园校区:西安市高新四路155号   邮编:710075

网站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网络和数据中心

Copyright 2020 Northwest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10980号-4  陕公网安备 61011602000427号

切换到电脑版